一、清洗前评估
污染分析
通过压差监测、通量衰减或介质成分分析,确定污染物类型(如蛋白质、油脂、无机盐)。
兼容性确认
查阅制造商提供的《清洗指南》,确认膜材质耐受的清洗液成分、温度及pH范围。
二、清洗步骤
1. 物理清洗(预处理)
反向冲洗:
以清洁介质(如水或缓冲液)反向流动,压力≤0.1MPa,去除表面松散颗粒。
适用场景:轻度污染或大颗粒堵塞。
振动/超声波辅助:
对滤芯外壳施加低频振动,或浸入超声波浴中(需控制温度≤40℃),增强颗粒脱附。
2. 漂洗与干燥
漂洗:用足量去离子水或缓冲液冲洗至出口电导率/pH与进水一致。
干燥:
亲水性膜:可自然沥干后湿润保存(如浸泡于20%乙醇)。
疏水性膜:需用空气或惰性气体吹扫干燥,避免膜孔残留液体。
三、验证与记录
完整性测试:
清洗后必须进行泡点测试或扩散流测试,确认膜孔无损伤。
标准:测试压力下降≤10%视为合格。
性能验证:
安装后监测初始压差,应与清洗前基线数据可比。
清洗记录:
记录清洗日期、方法、清洗剂批次及测试结果,便于追溯。
四、注意事项
清洗次数限制:多数膜滤芯建议清洗≤5次,超过后需更换。
温度控制:清洗液温度需≤膜材质耐受极限(如PVDF膜≤80℃,PTFE膜≤120℃)。
避免交叉污染:清洗设备需专用,或与同类型膜滤芯共用(如除菌级滤芯单独清洗)。
禁止强氧化剂:如次氯酸钠可能腐蚀膜结构,除非制造商明确允许。
五、特殊案例处理
放射性污染:需按辐射安全规范处理,滤芯可能需报废。
生物污染:清洗后需进行灭菌(如蒸汽灭菌或VHP处理)。
极端pH介质:清洗前需用缓冲液中和至pH 5-7。
总结:清洗需结合污染类型与膜特性制定方案,优先参考制造商SOP。清洗后验证是确保过滤性能的关键步骤,不可省略。对于高价值或高风险应用(如药品除菌过滤),建议采用“单次使用+报废”策略以避免清洗风险。